長江漂流紀念館落戶安仁 明年6月3日開館(2)
作者:梁凡 來源:成都商報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9日 【字體:大 中 小】
沈大剛
50歲
副主任醫(yī)師
以普通人的心態(tài),去從事環(huán)保
在長漂勇士中,沈大剛顯得極為低調(diào)。1986年楊欣長漂,在渡口電廠醫(yī)院工作的沈大剛給了他200元路費。后來,沈大剛也加入了長漂隊伍。
長漂后沈大剛回到了原來的單位,繼續(xù)當醫(yī)生。如今,50歲的沈大剛已是副主任醫(yī)師,工作穩(wěn)定。
工作之余,沈大剛也在關注環(huán)保。這些年來,他幫助楊欣考察長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籌建綠色江河、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都有沈大剛出謀劃策。此外,他還是綠色江河的特別志愿者。“我不可能不要工作去做環(huán)保,我就是他們(楊欣)的后盾。”沈大剛說,雖然有長漂勇士的頭銜,但他更希望以普通人的心態(tài),去從事環(huán)保。
何平
52歲
房地產(chǎn)老總
一次翻船后,他再也不漂了
何平是科漂隊的副隊長,長漂前在攀鋼工會上班。長漂后第二年,何平來到中國青年旅行社,專門負責徒步、長漂等旅游。1991年,何平又南下海南,開始從事房地產(chǎn)開發(fā)。四年后,何平重新回到成都,繼續(xù)從事房地產(chǎn),事業(yè)逐漸走上正規(guī)。
雖然做起了生意,但何平仍然關注著長江。他參與了綠色江河的創(chuàng)建,并組織了紀念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十周年活動,出版了文集。1999年的一次漂流中,何平遭遇了翻船,此后他再也沒有參加漂流了。
堯茂書
1950年出生
長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學電教室的攝影員
不能讓外國人首漂 長江迎來堯茂書
1986年的長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和一個人是分不開的———他就是第一位長漂勇士堯茂書。堯茂書是樂山人,長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學電教室的攝影員。
1985年上半年,傳出了美國探險家肯·沃倫將漂流長江的消息,“他說,如果外國人首漂成功,我們中國人臉上還有什么光!”堯茂書的哥哥堯茂江說。為了趕在美國人之前漂流長江,堯茂書決定將原計劃在1986年的漂流行動提前。出發(fā)前,堯茂書說服懷孕4個月的妻子打掉孩子。1985年6月11日,兩人抵達長江源。6月20日,“龍的傳人號”從長江源下水。在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之后,堯茂江由于假期已滿,帶著堯茂書拍攝的電影膠片返回成都。
1985年7月24日,在金沙江通珈峽,當?shù)鼐用癜l(fā)現(xiàn)江心的石頭上倒扣著紅色的橡皮船“龍的傳人號”,散落著堯茂書的獵槍、相機、筆記、證件……首漂長江的堯茂書在漂流33天、行程1270公里后,長眠于滾滾波濤中。
楊勇
55歲
專職研究長江
每年都到長江考察 一去就是幾個月
長漂回來后,楊勇辭去了渡口礦務局機關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長江研究中。26年來,幾乎每年楊勇都會到長江進行考察,一去往往就是幾個月。
他說,26年前的長漂經(jīng)歷,不僅經(jīng)歷了生死磨練,也讓自己找到了一生去追求的事業(yè)。
馮春
55歲
著手培養(yǎng)競訓科漂隊員
我們學費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轍
“人需要精神,不然怎么行?”15日下午,在高筍塘附近一小區(qū)內(nèi),55歲的馮春仰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后腦勺,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
這間套一的房屋只有60余平米,客廳內(nèi),一個大紙箱內(nèi)存放著當年長漂的各種物件:外套、隊旗、救生衣……
“我要把這些東西都捐出來,紀念長漂。”雖然已時隔26年,但對于每件物品,馮春都能講述背后的故事。馮春說,自從長漂結(jié)束后,他們幾名隊員就有了建立紀念館的想法。
長漂結(jié)束后,馮春回到了攀鋼,繼續(xù)之前的工作。1986年那次長江漂流經(jīng)驗徹底改變了馮春的生活,他從此踏上一條漂流探險之路。
長江、雅魯藏布江、紅河、瀾滄江……26年來,馮春的足跡遍布各大河流,也多次處于生死一線。幾乎每年年假,馮春都會到各地參加漂流,或是戶外運動。
在業(yè)內(nèi),馮春的技術首屈一指。但他卻認為自己的顛峰期尚未到來,“我預期的成熟期是六十歲,我還要繼續(xù)漂下去。”同時,他開始培養(yǎng)競訓科漂隊員。
目前,馮春在西藏和新疆都帶有學生。每年夏天,他都會和學生們呆在一起,培訓他們。“我們的學費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轍。”馮春說,他想把自己26年來的漂流技術和經(jīng)驗教授給學生,不希望再有人在漂流中喪命。
長漂紀念館即將落成,馮春也圓了多年的夢想。
成都商報記者 梁凡 實習生 王思捷 攝影記者 王效 段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