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川藏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
作者:楊穎 來源:今日大邑 更新時間:2014年02月25日 【字體:大 中 小】
大邑有著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作為川藏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印度的佛教文化沿著商路來此傳播,霧中山開化寺成為了佛教南傳第一寺和《貝葉經》的首傳地。更重要的是,為中外及民族間經濟文化的充分交流提供了空間。2月19日,在縣老科協文教工委主任蔡星明老師和幾位老鄉(xiāng)的帶領下,本刊和成都晚報、大邑電視臺的7名記者,開始了一次川藏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探秘之旅。
探秘川藏茶馬古道
春回大地,清風拂面。上午10時許,記者一行在蔡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出阝江鎮(zhèn)寶珠村5社。踏上彎彎曲曲、凹凸不平的石板小徑,蔡老師告訴我們,這條路就是唐宋以來大邑通往藏區(qū)磽磧的川藏茶馬古道之一。當時,商賈們將四川所產的茶葉、鹽巴、布匹等物資裝載妥當后,從成都出發(fā),經桑園、寶珠、出阝江、天宮廟、西嶺、大川運到藏區(qū)磽磧;而藏區(qū)的商賈則經由這條路線將騾馬、藥材和各類山貨運出藏區(qū)販賣。久而久之,幽深崎嶇的山道熱鬧起來,吆喝聲、銅鈴聲時時響徹山野溝壑,這條茶馬古道自然形成。
寶珠村的羅漢洞是商賈們行走在這條茶馬古道上的必經之地,也是他們的歇腳之所。沿著羅漢洞而上,我們行走在紅砂石板鋪就的小徑上,看到法相慈悲的送子觀音、高大威猛的鎮(zhèn)路石獅、深深烙印在石板里的馬蹄印、早已湮沒于塵世的古廟遺址以及那些橫七豎八地殘臥于黃土荒草之中的石梁石柱……
下山時,熱情的老鄉(xiāng)請我們去家中小坐。農舍的壩子里,我們喝著老鄉(xiāng)親手烘制的清茶向山上眺望:縹緲云霧之下的川藏茶馬古道若隱若現。茶馬貿易雖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這條繁榮了千百年的商道留下了獨特的文化記憶,沿途的古遺跡成為人們記憶馬幫生活、感受古代民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憑證。
探秘南絲綢之路
南絲綢之路起于成都,東到中原,西達印度,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它最早應是一條古羌族南下遷徙的通道。后來由蜀商和“西南夷”人民共同開辟,才逐漸成為一條有主動商品交流意識的國際通道。而這條通道的形成,首要條件就是起源地成都的豐饒富足。當天,記者們來到南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節(jié)點——三岔鎮(zhèn)甘泉村和霧山鄉(xiāng)開化寺。
甘泉筇竹:絲路上的稀罕物
“筇竹甘泉歷歲久”為大邑古八景之一。下午2時,我們來到了三岔鎮(zhèn)甘泉村尋找到了當地人口中的“最后兩根筇竹”,它們竹節(jié)翠綠挺拔,見證著南絲綢之路的厚重歷史。
“筇竹又稱‘拐棍竹’,稈節(jié)膨大,形態(tài)奇特,工藝和觀賞價值極高。行走在南絲綢之路上的印度、緬甸商人意外購得了產自甘泉村的筇竹,稱為奇珍。”蔡老師告訴我們,商人們帶著蜀錦等物資自成都出發(fā),從大邑購買筇竹,再經邛崍、雅安、西昌、云南等地進入印度、緬甸。
開化寺:佛教南傳第一寺
離開甘泉村,下午4時,我們來到了霧中山開化寺。該寺是印度佛教南傳第一寺,同時也是《貝葉經》的南傳首地。從上山到下山,從寺前到寺后,散存的石階、古碑、石坊、照壁等古跡隨處可見。“從前不了解大邑還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底蘊,今天走了一小段川藏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感到很震撼。”成都晚報記者冉 有感而發(fā),表示下次要帶著家人朋友也來走走。英籍女作家韓素音說:“文化總是跟在商人的腳跡后面來傳播的。”的確,在南絲綢之路悄然進行著中外經濟交流的同時,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也于東漢永平16年來霧中山修建開化寺。寺廟建成后,由地方表奏朝廷,敕封為“大光明山普照禪寺”,由此成為佛教圣地。
新絲路上的大邑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今天的大邑,交通運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取代了過去人背馬馱的歷史。如今,川藏茶馬古道沿途的出阝江、花水灣、西嶺和南絲綢之路沿途的晉原、安仁、霧山以及兩條古路上的新場,不僅商業(yè)氛圍濃郁,而且城鎮(zhèn)化的水平也非常高。
下午5時許,在探秘活動接近尾聲時,記者們來到了位于大邑經開區(qū)的四川德源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一睹現代化的絲綢生產工藝。同樣是雪白的蠶絲,同樣是精美的絲綢,同樣是祖輩們從事的行當……但是,卻無一不被印上了時代的色彩。絲綢織就的書本畫卷、現代化的精密儀器、多元化的生產銷售渠道等讓記者們大開眼界。“以前手工織一匹絲綢要一星期,現在通過史陶比爾精密機,極大的縮短了時間。”作為川藏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大邑在傳播悠久文化和發(fā)展商貿經濟的同時,也必將肩負起改革創(chuàng)新和對外開放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