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泄露了購房者信息 網(wǎng)上5毛錢就能買一條(3)
作者:覃澈 來源:新京報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13日 【字體:大 中 小】
一小時后,對方將資料發(fā)了過來。在這份資料上,記者發(fā)現(xiàn),除了戶主姓名、電話號碼外,還清楚地標注著所屬樓盤名字、所處位置、戶主樓層房間號、戶型大小等詳細信息。
新京報記者撥打了名單中幾位戶主的手機號。其中一位戶主汪先生,在接到記者電話,并被告知自己姓名、房屋資料等信息時,一度以為又遇上了房屋裝修推銷商。
“從接房后,就接到過無數(shù)個裝修公司電話。”汪先生說,“每天都有人打電話咨詢是否裝修,直到兩三個月后才逐漸消停。但前段時間重慶房價飛漲,又開始經(jīng)常接到中介打來咨詢是否賣房的電話。”
新京報記者就網(wǎng)絡售賣戶主信息的情況咨詢了警方。一位賣家所在地的公安人員表示,不能確定這些賣家貨源究竟從何而來,存在一種情況是有買家在當?shù)馗鱾樓盤開發(fā)商手中收購這些戶主信息,再在網(wǎng)上售賣,而裝修公司、家具家電經(jīng)銷商正是這一信息鏈條下的購買者。
除了5毛錢一條的信息外,老L手中還握有更為精準的“意向客戶”信息。
“這些都是‘內部人員’才到手的資料。”老L解釋稱,“5毛錢的客戶只確保是小區(qū)戶主,但不保證對方是否已裝修完畢。而8元錢的意向客戶都是才接房,或者即將接房的客戶,房屋基本都還沒來得及裝修,推銷成功率相對高得多。”
房地產(chǎn)銷售、物管“內鬼”偷資料
在戶主信息泄露鏈條中,老L和同行們扮演著“中間商”的角色。為了拿到更多的戶主資料,他們不斷尋找著房地產(chǎn)行業(yè)銷售人員、物業(yè)人員等“內部人員”。
從以往的房地產(chǎn)信息泄露報道來看,較常見的泄露源頭主要為房地產(chǎn)銷售人員和物業(yè)管理人員2種渠道。
劉浩告訴記者,兩者所泄露的信息價值有著極大區(qū)別。物業(yè)管理人員持有的戶主信息雖然更為詳盡,但通常都是戶主在進場裝修時才獲得對方信息。這種已有裝修公司合作的戶主,并不是信息販子的意向對象。如果要想在“客戶下訂單后立即拿到信息”,老L們更喜歡拉攏房地產(chǎn)銷售人員。
“對販子而言,意向客戶意味著一手貨源。”董林向記者解釋,“所有販子都盯著這些貨源,誰下手快就意味著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獲得更大的利潤。”
通常販子為了拿到一手貨源,都會隨時咨詢“上家”是否有新名單出現(xiàn)。“曾經(jīng)我一天接到七八個電話,都是同一個販子打來問有沒有新信息的。”董林如是說。
想拿到一手貨源并不容易,除了需要和對方有著深厚的資源關系外,支付給銷售人員的高價“酬勞費”也必不可少。此前,老L曾得知重慶周邊有幾個樓盤剛開盤,但因為“錢給低了”,只能看著信息被同行搶走。
在成都某房地產(chǎn)售房部工作的劉浩(化名)印象深刻。2009年他剛涉足房地產(chǎn)行業(yè)時,就曾和當?shù)匾患已b修公司有過戶主信息交易的經(jīng)歷。“當時‘行價’是一棟樓按照100戶人家計算,賣給下家的價格是2萬元。”
在巨額利益的誘惑下,包括劉浩在內的眾多銷售人員開始利用工作之便,將戶主資料從辦公室電腦中拷出后,轉手販賣給販子。
在劉浩看來,房產(chǎn)信息源頭泄露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就是偷資料。”如今隨著“內部人士”的逐漸增多,裝修公司所支付的收購價也開始越來越低。
劉浩算了筆賬:如果每條一手信息按8元錢計算,通常一個容納3000戶人家的樓盤,價格也僅為24000元,但能獨自將小區(qū)全部戶主一手信息得到的幾率幾乎為零。運氣好的話,也最多得到一兩棟樓信息而已,按照每棟樓150戶人家計算,也就2000多元。
除了價格越來越低外,風險過大也是劉浩收手的原因。信息販子和房地產(chǎn)公司內部人員“合作”途中,一旦其中一方出事,彼此必然會受到牽連。
近年來多起國內曾公開的各地公安系統(tǒng)抓捕銷售戶主信息的報道中,嫌疑人身份多為房地產(chǎn)商內部人員,而同時落網(wǎng)的“同伙”,往往都是第一手貨源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