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圣城學免費學太極拳 梅應生弟子親自教授太極拳
作者:陳杰 來源:今日大邑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20日 【字體:大 中 小】
每天凌晨5點,當別人還在睡夢中時,家住悅來鎮(zhèn)的楊元釗、胡海濤、李成學等老人就已經起床并洗漱完畢,6點左右便結伴前往鶴鳴道源圣城。這群平均年齡60多歲的老人都發(fā)自內心地喜愛上了一項養(yǎng)生運動——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
即使再忙也要抽空練習
早上7點,老人們在道源圣城靈祖殿前穿戴整齊、找準方位、調整呼吸后,便舞起了太極拳:白鶴晾翅、手揮琵琶、斜攬雀尾……舒緩的動作、熟練的套路,加之清晨淡淡的霧氣,更彰顯了太極的神韻。在行云流水般的動作中,不知不覺已到了早上8時許。
“別看我們打得很輕緩,其實是很費體力的哦!”剛打完太極拳的楊元釗老人指著額頭上的汗珠笑著說,學習太極拳已經5個月了,剛開始的時候,打完一套拳全身的衣服基本上都要濕透,現在出的汗要少得多了,效果也越來越明顯。“以前每年冬季都會患重感冒,今年輕描淡寫的就好了,連藥都沒怎么吃。我還要繼續(xù)堅持下去,讓身體越來越好。”楊元釗說。
“我多年的糖尿病也在太極拳的幫助下,只需服用少量的藥物就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說起太極拳的好處,今年64歲的李成學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我血糖和血脂特別高,而且還患有肩周炎和頸椎病,吃飯的時候連筷子都拿不好,走到四樓就累得不行,后來聽說這里周末在教授太極拳,便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來學習,沒想一學就是兩年,現在就是爬山也不累了。”
“練太極身體好,我堅持練習了3年,現在就是再忙,我也要抽空練習。”58歲的胡海濤忍不住講起了他練習太極拳的感受,3年來,他不僅戒了煙,還改掉了以前早上11點才起床的壞習慣,每天還帶領20余名鄉(xiāng)鄰練習太極拳。“我現在的身體是越來越好了,以前只能抬半米高的腿,現在能夠直接在墻壁上壓腿,還能劈叉哦!”說著,胡海濤當場表演了一個標準的劈叉。
他們練的是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
據介紹,太極拳是南宋時期的武當丹士張三豐秉八卦五行說之義、太極圖之理、以柔克剛之技擊術融為一體,旨在實現道教長生久視、延年益壽之內丹修煉術而創(chuàng)立的。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太極拳已派生出眾多流派。而道源圣城教授的太極拳則是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梅應生老師,博采眾家之長,經30余年苦心發(fā)掘整理完善的“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系列,其中包括“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108式)、“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劍”(54式)、“太極玄玄刀”(40式),屬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拳也適合年輕人練習
正在教授太極拳的李老師便是梅應生老師的弟子之一。他于2003年拜梅應生為師,練習養(yǎng)生太極已近10年。他從2009年起便開始在道源圣城免費為前來游玩的游客教授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至今。
“太極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求‘心靜’,即集中注意力,對神經中樞具有很好的鍛煉作用。同時,由于整個練習過程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當配合,這樣就可以使呼吸自然,更好地加速了血液與淋巴的循環(huán),而太極拳連貫、圓滑的動作也使得周身肌肉、骨骼及內臟在練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從醫(yī)學的觀點上來看,它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體操與的醫(yī)療體操。”李老師告訴記者,年輕人尤其是上班族,由于平時工作壓力大、運動少等原因,更應該在空閑時間練習太極拳,對舒緩壓力、改善體質等有很好的作用。
李老師說,每個周末和節(jié)假日的上午10點至12點,他都免費向游客教授“張三豐道家養(yǎng)生太極拳”(108式)的套路動作,講解五行八卦、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道家思想等,“我們采取滾動式教學,一套拳的總課時約66小時,教完一套動作后,又會從頭開始教學,所以遲來的游客不用擔心跟不上。” (陳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