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分銷 怎一個“亂”字了得
作者:吳承蔚 李暉 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3日 【字體:大 中 小】
如今,由于房地產(chǎn)行業(yè)競爭激烈,開發(fā)商必須殫精竭慮地尋找突破,考驗銷售的技術(shù)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將分銷納入營銷渠道,一度被認為是打開 銷售局面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問題也來了,開發(fā)商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甄選,分銷這樣的銷售模式作用到底有多大?中間又存在哪些弊端?否則,同樣的分銷,將會成為“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復雜命題。
野蠻生長
各路人馬“揮竿而起”
A電瓶車街頭巷“戰(zhàn)”拉客也是“蠻拼”的
在成都新華公園門口蹲點的小豹是一名兼職的行銷+分銷人員,工資在100元/天,發(fā)單的時候沒休息時間,見路人就發(fā)。除了派單,他還要負責用一切辦法從路邊帶客到售樓部,到訪或者成交均能領(lǐng)取相應獎勵。同樣,光華大道附近,負責拉客到訪的小李同樣賣力地游說每一個路人到項目看房,甚至動用自己的電瓶車。
這種人人皆可參與的業(yè)務模式,吸引了各方人員的踴躍參與。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在目前房地產(chǎn)熱門的板塊:大面、華府、杉板橋、光華大道……一個區(qū)域行銷人員越密集,也愈發(fā)標明該區(qū)域房企競爭非常激烈。
但業(yè)務能力、專業(yè)素質(zhì)、服務水平的良莠不齊,漸漸讓很多市民見“單”色變,帶客到訪收效甚微。記者在龍泉驛區(qū)就親身體驗了一把被幾位中老年婦女當香餑餑爭搶的經(jīng)歷。為了讓記者能優(yōu)先去她們合作的項目看房購房,兩位大媽拉拉扯扯,相互推搡。最終爭搶失敗的一方更是一路與爭搶勝利的一方罵罵咧咧,完全不顧作為客戶的記者的感受。
同時,小豹類似的行銷人員,還兼顧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扮演行銷公司的“托兒”,在行銷都難以取得效果的地方,由派單員扮演購房者。“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和我的同伴都會當購房者,看房子,去前臺簽字,每一次就領(lǐng)30元。”小豹說。
B“玩命速遞”巧編蜘蛛網(wǎng)
除了蹲點派單拉客,作為升級版的行銷車帶客看房也成為了生力軍。
在司機李師傅看來,為樓盤拉客,和平時在地鐵口等人流聚集地拉“野的”的區(qū)別不太大,但收益顯然高很多。
“看房哇?我開車免費送你嘛,這周圍還有好幾個不錯樓盤。”前不久,記者和李師傅在城南某知名項目門口不期而遇,雖然對于項目具體情況顯得一無所知,但這并不妨礙李師傅為項目拉人看房,其目的就是為樓盤拉買主。
上車后,在享受李師傅專車接送看房的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單純?yōu)槟骋粋項目服務,在這一區(qū)域,他就像蜘蛛網(wǎng)一樣,拉客看房線路相對固定。一路上,李師傅都顯得很熱情,“周末生意好的時候,我一天可以拉幾十個客人,這還算不上啥,還有開寶馬5系拉客看房的。”后據(jù)知情人士估算,“帶一組有意向的客戶都可以獲得100-300元不等的費用,而成交后根據(jù)不同樓盤,還會拿到3%-5%不等的成交費用,不給傭金的項目他是絕對不會去的。”
李師傅也常有投機取巧的時候,在某樓盤門口,李師傅就建議記者一行三人,“能不能分成兩組進去,裝做不認識?”因為這樣,李師傅可以拿雙倍人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