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高了,溫情卻少了? 今天,我們怎么做鄰居?
作者:馮華 來源:人民日報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8日 【字體:大 中 小】
鄭小嘩/繪
是冷漠、對立、不信任,還是樹立“鄰里自覺”意識,構建新型鄰里關系?
發(fā)放鄰里親情卡,舉辦樓棟談心會,品嘗巧手主婦的“百家宴”,為小區(qū)的長壽老人送上“百歲壽誕”,開通“好鄰居博客群”……日前,形式多樣的“鄰居節(jié)”在全國各地競相舉辦,給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不少暖意。
但熱鬧過后,很多人發(fā)現(xiàn)鄰里關系并沒有太大的改善,雖然同住一個小區(qū)乃至一個單元樓,“相見不相識”的狀況仍很普遍。
1.
鄰居變成陌生人
——鄰里關系成為大城市社會關系中缺失的一環(huán)
“隔壁的鄰居姓什么、從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樓上樓下的鄰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臉熟的在電梯里碰到點個頭,更多的連招呼都不打,見你進電梯了就扭頭看別處,或者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你一番。”提到鄰里關系,家住北京市朝陽區(qū)某高檔小區(qū)的沈寧深有感觸。搬到這個小區(qū)三四年了,除了同住一個小區(qū)的好朋友和兒子的幼兒園小伙伴,沈寧基本不認識什么鄰居,更談不上深入的交往了。
一方面感慨鄰里關系淡漠,一方面沈寧也有自己的想法:“為什么要認識小區(qū)里的鄰居呢?我的日常生活里有同學、同事、好友,好像沒有什么和鄰居交往的必要吧!”沈寧今年34歲,是一家專業(yè)網(wǎng)絡社區(qū)——股社區(qū)的創(chuàng)始人。“我在虛擬空間里可以通過跟帖、發(fā)帖和陌生人交流,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主動和陌生的鄰居攀談吧,第一不知道為什么要跟鄰居聊天,第二不知道該談點啥。”
沈寧告訴記者,他小時候住在大學的宿舍樓里,周圍的鄰居都是父母的同事,彼此之間走動得很多,F(xiàn)在住進了商品房,周圍住的全是陌生人,其中許多人還是租房子住的,流動性很強,今天搬進來,過幾個月就搬走了,一點信任感都沒有,怎么交往?
河北人張阿姨退休后曾來北京和女兒女婿同住,但不到一個月就吵著要回老家。“鄰居一個都不認識,每天做完家務就是看電視,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有次買菜回家時扭傷了腳,一瘸一拐,又拎著好幾袋東西,特別希望有人幫一下,可小區(qū)里來來往往的鄰居沒有一個停下來幫忙的。也不怪人家,都不認識嘛,憑什么要幫你?”張阿姨自嘲地說。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調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鄰居“沒有相處活動”,80.9%的人感覺與10年前相比,當下的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了。
此外,由于裝修、噪音、出租房屋、養(yǎng)狗等因素,鄰里關系還出現(xiàn)了急劇惡化的狀況。
“樓上鄰居把3居室的房子分隔成十幾個小房間出租,我在家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聽到有人走路的聲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在海淀區(qū)一所高校任教的徐女士對此苦不堪言,和鄰居溝通了幾次都沒結果,還把關系搞僵了,最終驚動了居委會、社區(qū)民警來調解。
在北京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希紅告訴記者,單元樓里住戶的關系不太融洽。“有的人垃圾就放門口,發(fā)臭了也不扔;還有的人喜歡養(yǎng)狗,大狗不拴起來還隨地大小便。”希紅說,小區(qū)里因為養(yǎng)狗引起的糾紛很多,有一次幾個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被沖過來的大狗嚇壞了,養(yǎng)狗的人不僅不道歉,還抱怨他們呆的地方不對,兩撥人為此差點打起來。
2.
樓高了,溫情為啥少了
——鄰里關系改變與我國城市化進程及住房體制改革密切相關
“我特別懷念小時候的鄰里關系,那時是真正的‘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不僅彼此關系好,連誰家有幾個重要的親戚都知道。有時候親戚來了,主人卻不在家,鄰居都會把親戚讓到自己家好好招待。”北京市民袁女士說,“按說那時誰家經(jīng)濟條件都不寬裕,糧食要憑票供應?山址秽従觽兓ハ鄮椭龀,和睦得像一家人,誰家做了好吃的都要給別人家送點兒。”袁女士很感慨,現(xiàn)在生活寬裕了,住上了高樓、住進了大房子,怎么反而體會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了?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表示,鄰里關系發(fā)生變化與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及住房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最近的二三十年是中國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的范圍大大擴張,許多郊區(qū)、農(nóng)村變?yōu)榱顺鞘,人口流動性也大為增強。城市社區(qū)的擴張形成了匿名性社會,這與傳統(tǒng)的單位宿舍、四合院、鄉(xiāng)村不同,鄰里關系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確實疏遠了。”
李強介紹說,傳統(tǒng)的城市社區(qū)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位制社區(qū),人們的工作、生活都是一種單位化的關系;一種是街道居委會,將那些不在單位體制內的居民全方位組織起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住房體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城市居民住房由公有制向私有化、市場化轉變,單位制開始解體,很多城市社區(qū)重新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