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道教的起源地 道源圣地鶴鳴山(2)
作者:未知 來源:新浪旅游 更新時間:2012年04月14日 【字體:大 中 小】
鶴鳴山道觀
鶴鳴山自成為道教的發(fā)源地后,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陳希夷、明代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煉,至今留下不少遺跡和詩文傳世。鶴鳴山奇麗的自然景觀和道教勝跡,也吸引著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詩人陸游、文同等,都曾游覽此山,詠題抒懷。
山中歷代所建的宮觀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宮、延祥觀、鶴鳴觀等。相傳東漢時就有紫陽、太清、天師等宮觀建筑,經(jīng)歷千百年的滄桑,時廢時興。明代嘉靖年間,官方大興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增修或擴建了不少的宮觀殿宇,樓臺亭閣以及優(yōu)美的園林,使之成為盛極一時、規(guī)模至為龐大的道教勝地。雖然經(jīng)歷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毀壞,但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仍然擁有太清宮、文昌宮、解元亭、三官廟、八卦亭等為數(shù)甚多的建筑。
鶴鳴山風景名勝亦多奇觀。山中松柏成林,蒼翠欲滴,山澗溪流,泠然有聲。著名的鶴鳴石位于文昌宮中,其石狀如飛鶴。據(jù)明羅洪先《廣輿圖》說:“鶴鳴山巖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昔廣成子修煉于此,石鶴一鳴;漢張道陵登仙于茲,石鶴再鳴;明張三豐得道于斯,石鶴又鳴。”
鶴鳴山后天谷洞,傳說為張道陵當年修煉之所,因此又被人稱為天師洞,是山中一大奇地。我們一行人抵達時,正值盛夏三伏天氣,酷熱難當,然一近洞口,習習涼風撲面而來,頓時一身清涼。坐于洞口稍微休憩,則感覺前胸有熱風回旋,后背寒氣沁骨,一步之內(nèi),氣溫迥異,令人不得不感嘆造化之神奇。
天谷洞曾發(fā)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質(zhì)材為鐘乳石,表面呈蜂窩狀,硬度極強。古碑高約1米,寬約0.6米,厚約0.2米。碑的右邊鐫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兩個大字,左下方鐫刻“張輔漢”三個略小一點的字。據(jù)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專家李遠國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與史書記載中國道教初創(chuàng)時正式名稱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張輔漢”3字,即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陵的姓和字。就此,李教授認為,它是中國道教史上發(fā)掘歷史年代最早的古碑,這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鶴鳴山”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