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2016房價又會上漲 樓市需求長期存在
作者:未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27日 【字體:大 中 小】
那些年,判斷房價會上漲幾乎成了原華遠地產董事長、中國房地產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任志強的標簽。
“他們總覺得我是開發(fā)商,所以會說房價上漲,但人們恰恰忽視的是供求關系。”7月20日在三亞,任志強對記者說,關于房價上漲的判斷,是基于供求關系的變化。如果按眼下的趨勢判斷,2016年房價又會上漲。短期政策無法熨平市場的波動。
如果說房價問題這些年是永恒的關注點,房地產業(yè)終于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談宏觀遠多于談公司的任志強被記者們追問了很多關于眾籌和互聯(lián)網相關的問題。但他認為變化還不夠大。
巨量需求
盡管競爭越來越激烈,長期需求的存在,是很多開發(fā)商還在堅守的原因。任志強從四個角度判斷房地產的需求,城鎮(zhèn)化發(fā)展、家庭分裂速度、人均收入增長、區(qū)域供給不平衡。
任志強指出,中國目標在2020年達到60%的城鎮(zhèn)化率,現在是54%,而發(fā)達國家已普遍達到70%,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城鎮(zhèn)化發(fā)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和農村相比,城市毫無疑問更有吸引力。在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人們不但往城市里跑,還往大城市跑。尤其是現在,38%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yè),卻只收獲9.5%的GDP,如果減少這一比重,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差別問題永遠無法得到解決。中國千萬級以上人口的城市現在只有6個,未來可能有16個、20個,否則容納不了這么多涌向城市的農村人口。
隨著老齡化程度提高,起初人們認為一名80后可以繼承4套房子,不用著急買房子,但人們忘記了,老齡人還沒有死,會更長壽,年輕人繼承不到這個房子。同時住房需求在增加。比如,公開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離婚率已經連續(xù)12年呈遞增狀態(tài)。這也是對住房需求的壓力。
再次,人均收入增長,住房需求也在提高。雖然2010年城鎮(zhèn)居民基本每戶家庭都有一套房子,但相當一部分是自建住房、危房、房改房等非商品房,這些條件并不能滿足城鎮(zhèn)化需求,而且改善型需求未來總量很大。
此外,區(qū)域供給和需求不均衡發(fā)展,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區(qū)房子短缺,所以光看住房供給總量是不夠的。
房價的短期波動
然而,遠方的希望雖然存在,并不等于一路坦途。從長期來看,任志強認為,中國的房價會呈現出螺旋性上升的狀態(tài)。由于通貨膨脹的存在,用未來的貨幣價值來衡量房價,一定是上漲的,但這不等于房價每時每地都在上漲。
經濟學家抑或專家們通常從宏觀角度描述房價。但任志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宏觀數據對個人購房者和投資者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房地產是地域性很強的行業(yè),一個地區(qū)的房價與人口流動、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常常有人問任志強,買房的時機是否到了,他的答案只有一個,如果是為了自住而購買,任何時候都是好時機。“那些罵我的人大多數是還沒有買房的人。”任志強說。
但短期內,市場仍會出現波動。比如,個別年份的暴漲,以及個別區(qū)域房價的下跌。任志強判斷,如果從統(tǒng)計局的角度談房價,到今年下半年房價就會出現同比和環(huán)比的上漲,明年房價上漲是必然的。
“有政府管制的地方,必然有價格波動。”任志強說。據他了解,目前好幾個城市的市長都不愿賣地,因為市場低迷。而同樣,開發(fā)商也會選擇在低迷期內減少拿地。而當市場好轉,貨幣政策寬松時候,供給會階段性地減少。這樣的波動規(guī)律在過去的數年一直存在。
任志強指出,發(fā)達國家比如美國,也會出現房價大幅上漲的情形,但它們多與經濟周期有關,與制度和政策的關系不大。而在中國,長效機制沒有建立前,房價仍會隨政策波動。
巴菲特最喜歡的公司
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上,經濟學家、北京師范大學金融與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問參與對話的開發(fā)商,心目中最好的房地產企業(yè)是哪家。任志強毫不自謙地回答說,當然是自己的企業(yè)(華遠地產)。
私下里,任志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華遠地產是巴菲特最喜歡的公司類型。最主要的原因是保守經營。作為上市公司,無論高峰、低谷,華遠地產一直表現穩(wěn)健,并能夠長期提供高分紅率。任志強常常拿萬科做比較。盡管規(guī)模增長落后幾十倍,但他認為,在分紅方面,華遠一直比萬科更“大方”。
不過即便是“保守經營”的華遠,今年也有了改變。比如,華遠地產早前和360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合作,最近與國內最大的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諾亞財富達成戰(zhàn)略合作,雙方共同發(fā)起房地產眾籌等。
但任志強認為,改變還不夠大。有些改變是為了提升服務,不足以讓購房者做出從不買到買的決定。但政策的變化卻可以做到,比如利率政策和限購政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