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樓市終結“剛需為王”時代 房企加碼改善置業(yè)
作者:未知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23日 【字體:大 中 小】
隨著供需結構的調整,成都樓市的產品類型配比正悄然發(fā)生變化。
過去依靠高周轉剛需房作為銷售主打產品的房企已換了一種新的“玩法”,從透明房產網發(fā)布的2014年房地產企業(yè)全域成都銷售金額榜單來看,位列前十的保利、萬科、綠地、華潤和中海等開發(fā)商的中高端產品線都為業(yè)績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海·城南華府、成都綠地中心、譽峰、成都華僑城等中高端項目入圍單個項目銷售金額排行前十,超過了多數以銷售套數上榜的剛需項目。
有成都房地產業(yè)內人士回憶說,“在成都,青年置業(yè),也就是剛需置業(yè),始于2008年,至今已有6年多,市場幾乎年年都在做青年置業(yè)。而事實上,當年的青年如今已經不再年輕,在完成了家庭初級建設后,這批人將集體轉向家庭改善建設。以70、80后為主體的改善型需求,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重要一極。”
改善型需求漸成主力
2014年5月,成都出臺樓市新政,取消了70平方米以上購房落戶政策,改為90平方米以上才能落戶。這一政策被改善型住宅開發(fā)商和改善型需求購房者視為利好。
事實上,作為房地產營銷術語,“剛需房”被界定為以自住為首要條件的剛性需求,“首次置業(yè)”、“戶型面積90平方米以下”是剛需產品的分界線。
成都萬科營銷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4年成都萬科住宅產品高端、改善型屬性十分明顯,即便是主流住宅項目也以舒居見長。”包括伊泰天驕、綠地即將亮相的綠地GIC項目、中海九號公館,以及華潤、中鐵建、保利、龍湖和信和等眾多房企也集中推出了不少高端項目。
中成房業(yè)市場顧問中心經理時紅萍認為,年底成交回升,主要受前期住房公積金調整、“9.30房貸新政”、降息等多重政策利好持續(xù)發(fā)酵的影響。預計到2015年一季度成都樓市將繼續(xù)保持上揚趨勢。
世邦魏理仕華西區(qū)董事總經理胡港文表示,由于過去長時間的限購限貸,不少開發(fā)商手里都積壓了很多庫存。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會保持交易量上升,但房價基本持平的“量升價平”態(tài)勢。
雖然樓市是否真正 “回暖”還有待觀察,但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走向頂點的剛需產品,似乎即將迎來供銷下行的轉折點。
據四川中原地產數據統(tǒng)計,2014年成都主城區(qū)70~90平方米住宅產品的主流地位依然鞏固,剛需型套三冠絕全城,全年成交36900套,市場份額達45.11%,同比基本不變;50~70平方米產品漲至第二,成交12233套,市場占比為14.96%;而90~110平方米產品占比跌至第三,全年成交11786套,市場占比為14.41%。
新年伊始,在《銳理2014成都住宅市場報告》發(fā)布會上,銳理數據方面表示,2014年剛需依然占據市場絕對主流,2015年成都的剛需供銷量將達到頂峰,到2018年改善型需求將替代剛需,成為成都樓市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