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觀察:北上廣深樓市復蘇背后的邏輯
作者:未知 來源:新京報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23日 【字體:大 中 小】
從邏輯來看,這輪深圳樓市領漲的部分因素,上海也具備,比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潮,股市火爆的財富效應,自貿區(qū)政策等。而北京和廣州表現(xiàn)稍弱,但總體也將強于其他二三線城市。
近日,《人民日報》連續(xù)發(fā)文點評樓市、喊話房價,指出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價雖然已經筑底,但是不會出現(xiàn)暴漲。
其實就算《人民日報》不點評,國際大都市的房價比如紐約、倫敦、香港等,一點波瀾都會惹人關注。而中國樓市的走向,人們都喜歡盯著北上廣深等四個一線城市。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fā)達的城市,北上廣深的房價事實上就是國內的風向標,既是投資者眼中的樓市高地,又是開發(fā)商搶地的重點城市。
如果單純判斷樓市是否真的已經筑底,未來會否出現(xiàn)新一輪上漲,可以觀察北上廣深近期公布的房產數(shù)據(jù)。
從新房市場規(guī)模來看,過去十年商品房銷售總面積排名由大到小,依次為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從商品住宅價格水平看,2015年5月份,北上廣深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單價分別約為2.8萬元、3.2萬元、1.5萬元和3萬元,同比去年5月分別增長4%、15%、-12%和18%。
從房價這一核心指標來看,上海房價水平最高,另外單價10萬以上的豪宅樓盤數(shù)量也最多,其次是深圳和北京,而廣州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房價相比其他三城低了一半左右。
相比過去一年時間,四大城市的房價變化,深圳漲勢最強,均價已上漲約二成,而實際上熱點板塊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已上漲三四成。上海緊隨深圳,房價上漲15%。北京比較溫和。
房價變化的差異,背后是成交量和供求關系的不同。2015年5月份,北上廣深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分別為94萬平方米、130萬平方米、100萬平方米和60萬平方米,同比增幅分別為59%、118%、48%和148%。顯而易見,深圳反彈最高,其次是上海,而北京和廣州彈幅較低。與上述房價漲幅完全對應。
有意見指出,隨著經濟增長步入中高速階段,房價暴漲暴跌的基礎不復存在。但是,我們能看到的現(xiàn)實是,深圳房價暴漲,京滬也在跟進。房價的走勢不是媒體潑冷水能夠改變的,目前雖然宏觀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但這不一定意味著房價上漲的阻力。1989年日本房價暴漲前后,GDP增幅只有4%左右,2005年美國房價暴漲前后,GDP增幅只有3%左右。
再回顧國內樓市歷史,過去四輪房地產短周期的上行期,四個一線城市的房價強度不同。從近半年的市場現(xiàn)實來看,在本輪房地產上行周期中,深圳已經成為“帶頭大哥”,房價率先反彈,且漲幅最大。從邏輯來看,這輪深圳樓市領漲的部分因素,上海也具備,比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潮,股市火爆的財富效應,自貿區(qū)政策等。而北京和廣州表現(xiàn)稍弱,但總體也將強于其他二三線城市。
資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一個鮮明特征是,一旦開始發(fā)生方向性變化,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會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房地產市場同樣如此。過去十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 三輪房地產短周期,每個輪回包括上行和下行,時長為三年左右。當前剛步入第四輪短周期的上行通道,一二線城市住宅成交量從去年10月開始反彈,一線城市房價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反彈,其中深圳房價是本輪全國房價領漲城市。從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shù)看,平均漲幅于今年5月止跌,而深圳于去年11月已經止跌,且當前漲幅最大。未來一年,全國房價上漲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深圳不可能單獨下跌或降溫。